AI 不只是一個科技議題,更是文化議題
- 提姆

- 11月10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AI 不只是一個科技議題,更是文化議題
在過去五年中,人工智慧(AI)的發展突飛猛進,從事務輔助逐漸滲透到各領域,甚至進入創意應用。它不僅被企業視為提升效率的工具,也被廣泛關注為改變工作與生活方式的力量。
在產業面,EY 報告指出 2025 年上半年生成式 AI 投資額已達 492 億美元,超越前兩年總和;「世界人工智慧大會」的規模與熱度也創新高。在文化與藝術領域,全球 AI 藝術展覽三年來成長 25%,約三成數位藝術家已運用 AI,並普遍認為它能帶來新的美感可能性。這顯示 AI 已深刻介入文化認知與社會行為,挑戰我們對創作與倫理的理解。
海德格提醒我們,技術形塑了理解世界的方式;許煜則以「科技多元論」指出,科技的發展路徑各自根植於文化與歷史。AI 正好體現了這點:它並非中性,而是反映開發者的價值觀,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與詮釋世界。這種非中性既可能複製權力不平衡,也可能開啟新的觀點與美感,因此更需要我們持續反思與協商。
接下來的三個面向,將從版權與主體性、非客觀工具與角色定位、資源分配到價值觀塑造,勾勒 AI 作為文化議題的多面向樣貌。
1. 版權爭議:人類主體性的再定義
生成式 AI 始終無法擺脫版權爭議。許多人認為風格沒有版權,AI 模仿藝術家風格並無問題,但這原則原意在於文化傳承,而非替無主體、無責任的機器背書。面對這樣的挑戰,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作者與責任:當創作仰賴龐大資料集與演算法時,作品的歸屬已超越個人,牽涉到資料來源、開發者、使用者,甚至社會制度。
日本文化廳於 2024 年發布《人工智慧著作權檢核清單和指引》,旨在降低生成式 AI 的侵權風險並保障權利人,重點在於規範開發者與使用者如何避免不當利用既有作品,以及提供權利人判斷與救濟的依據。各國也逐漸形成共識:若 AI 僅是機械性自動生成,因欠缺人類創造性,便不在著作權保護範圍。然而,訓練資料的合法性、責任分擔,以及如何兼顧既有權利人等問題,仍未有定論。
這些爭議的核心,正是人類主體性在創作場域中的再定義。AI 讓作者與責任不再專屬於個人,而轉變為分散、多方參與的結構,也改寫了我們理解創作與承擔責任的方式。也因此可能被賦予一個全新的文化角色。
2. 角色定位:非客觀工具昇華至情感陪伴者
由前 Pepper 開發者林要領導的 GROOVE X 推出寵物機器人 LOVOT,不模仿人或動物,也不追求效率,而是專注於 AI 在「愛着形成」上的應用。它能辨識特定人並記錄互動,以神態與觸感建立情感連結。林要強調,便利不等於幸福,唯有如寵物般偶爾打擾的存在,才能滿足人類對陪伴的渴望。相較之下,松下的 NICOBO 則以弱小為設計核心,雖然不會移動,卻能學習語言並展現情緒起伏,那些不完美的反應反而喚起人類的憐愛與照料之心。
這使得 LOVOT 與 NICOBO 成為兩種前衛實踐:前者拒絕淪為勞動工具,以 AI 的觀察與回應轉化為日常陪伴;後者則以弱與不足為核心設計,把 AI 從功能性推向情感性,喚起人類久違的親密想像。它們都展現了 AI 如何突破客觀工具的定位,成為承載情感與文化意涵的存在。
3. AI 的隱形代價:資源與偏見的雙重成本
人工智慧的發展背後,也隱藏著難以忽視的代價。印尼藝術家 Riar Rizaldi 的《錫石》(Kasiterit)揭示科技與資本主義對錫礦的依賴。全球三分之一的錫產自邦加島,其開採不僅耗損自然資源,更改變當地生態與勞動結構,帶來環境破壞與健康風險,最終成為全社會分擔的「共有成本」。
AI 在演算法中也承載著另一種隱性代價。Harini Suresh 與 John Guttag 的研究指出,從資料蒐集、模型訓練到部署,偏見都可能被引入並放大,進而延續甚至加劇既有的文化視角與權力結構,對經濟、司法與文化培育造成深遠影響。這些偏見並非單純錯誤,而是權力與文化在演算法中的延伸。
這意味著,AI 不僅在物質層面轉嫁環境與資源的成本,也在知識層面重塑文化與社會的秩序。它的存在提醒我們:科技的每一次運算,都同時牽動著資源正義與文化正義的機會成本。
為什麼 AI 是重要的文化議題
綜觀這三個面向,AI 在文化中的影響彼此交織:版權爭議挑戰了創作的主體性,LOVOT 與 NICOBO 展示了 AI 作為工具以外的其他潛力,同時我們不可忽略 AI 背後的資源消耗與偏見風險。
這些議題並非孤立,而是彼此牽動、相互影響。更重要的是,每一個新的問題同時也是新的可能性:挑戰創作主體性的觀念,或許能推動人類重新探索自我;將 AI 視為情感媒介,可能開啟人機互動的新形式;意識到資源成本,能引導我們尋找更永續的技術路徑;而正視偏見,也意味著有機會重構更具包容性的演算法邏輯。
AI 的文化議題因此不只是創作權、資源或倫理的單一問題,而是一個橫跨創作規則、社會關係與價值分配的動態系統。它迫使我們在思考技術時,同時檢視文化多樣性、公共利益與權力平衡,並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文化契機。
每一項技術背後,都隱含著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。在這個時代,我們需要保持非單一科技邏輯和非單一未來想像的能力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容納不同文化與倫理價值下科技實踐的環境,讓 AI 的發展不侷限於單一視角。
問題將不再只是「AI 能做什麼」,而是「我們希望 AI 與我們一起成就什麼樣的文化」。
參考資料
EY Ireland(2025) . 「Global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in Generative AI surges to $49.2 billion in first half of 2025」 . EY .
https://www.ey.com/en_ie/newsroom/2025/06/generative-ai-vc-funding-49-2b-h1-2025-ey-report , (参照 2025-08-28).
Heidegger, M. (1954/1994). 『技術への問い』(関口浩 訳). 平凡社
許煜(2022). 「Technological Pluralism 2050年、テクノロジーの多元論」 『WIRED 日本版』 50号, Next Mid-Century 特集, pp.60-66.
文化庁(2024) . 「AIと著作権に関するチェックリスト&ガイダンス」 . 文化庁 .
U.S. Copyright Office(2025) . 「Copyrigh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Part 2: Copyrightability」 . U.S. Copyright Office .
European Parliament(2025) . 「Generative AI and copyright (Study requested by the JURI Committee, PE 774.095)」 . Policy Department for Citizens’ Rights and Constitutional Affairs .
WIRED Japan(2018) . 「LOVOTをつくった林要が考える、ロボットの『新しい宿命』」 . WIRED Japan .
https://wired.jp/2018/12/18/lovot-groovex-interview/ , (参照 2025-08-28).
Rizaldi, Riar(2019) . 「Kasiterit」 . 短篇映画, 18分 .
Suresh, Harini・Guttag, John(2021) . 「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Sources of Harm throughout the Machine Learning Life Cycle」 . EAAMO '21: Equity and Access in Algorithms, Mechanisms, and Optimization .
https://doi.org/10.1145/3465416.3483305 , (参照 2025-08-28).
Ars Electronica(2024) . 「Washed Out “The Hardest Part” – Paul Trillo (Golden Nica, AI in ART Award)」 . Ars Electronica .
https://calls.ars.electronica.art/2024/prix/winners/14198/ , (参照 2025-08-28).
Panasonic(2025) . 「【公式】NICOBO(ニコボ) | 思わず笑顔になるロボット」 . Panasonic .
https://ec-plus.panasonic.jp/store/page/NICOBO/ , (参照 2025-08-28).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