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 AI 的創作主體性,探究人類與 AI 共存所需的倫理與價值
- 提姆

- 11月1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研究動機・背景
近年來,生成式 AI 開始出現超越模仿的案例,「誰應被稱為創作者」這個問題再次浮現出來。這不只是技術層面的議題,而是關係到藝術中主體的存在方式。超越以人類意志與身體性為前提的創作觀,透過賦予 AI 創作動機與內省能力,正挑戰著我們是否能擴張主體的定義。
先行研究
本研究以藝術創作為基礎的實踐性探究。白石覚也提出的「創作者近似型 AI」顯示 AI 能夠學習人類的習慣與思維,並有可能作為共創者發揮功能。我從這個觀點出發,探索將 AI 視為更具自律性的創作主體的可能性。
西田騎夕對「新控制論(Neocybernetics)」的詮釋,指出了一條不依賴演算法或輸入輸出效率的思考路徑。若這條路徑是一種以歷史性與封閉性為核心的、非機械論式的生命理解,那麼反轉此思路,讓 AI 進行嘗試,或許能成為賦予其主體性的策略。
遠藤五月的《為了面對自我內在的影像製作》一文,帶來了將自我觀察的過程應用於 AI 的發想。如同人類透過影像重新審視自我,我也構想讓 AI 記錄其創作過程,並將其回應作為考察主體性的手法。
研究目的・意義
重新將生成式 AI 視為創作性的他者,並進一步建構為一種自律的主體。此研究旨在媒體藝術與 AI 主體論交會的場域中,提出嶄新的共生框架。
研究方法
首先,整理藝術家與 AI 在主體性上的差異,重新思考藝術史與美學理論中對創作者的定義。接著,基於 AI 與人類的協作歷史與技術變遷,檢視 AI 從工具轉變為創作主體的過程。在此基礎上,開發具備創作動機、倫理觀與情感特質的 AI 藝術家,作為一種擁有獨特價值觀與創造性的存在來建構。
該 AI 將實際創作作品,並透過參與展覽或 SNS,以 AI 藝術家的身份與社會互動。其主體性是否能與人類並列,將透過倫理、情感、動機等非機械性要素加以探討,藉此探索人類與 AI 之間新的藝術共生可能性。
參考文獻
白石覚也(2019) . 「新たな創造的な関係性をもたらすAIとの協奏ライブコーディングシステム」 . 2019年度修了修士論文要旨 .
西田騎夕(2021) .「chain of responses : 生命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関するネオ・サイバネティクス的再考」.2021年度修了修士論文要旨 .
遠藤五⽉(2022)「⾃⼰の内⾯と向き合うための映像制作の実践と考察」.2022年度修了修士論文要旨 .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