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作為新視覺奇觀—簡述詹姆斯·布萊多與《新美學》
文/劉庭均 試著在 Google Map 上搜尋座標 48.565482, -123.577614,我們可以看到⼀架拖曳著 RGB 三⾊光的⾶機在加拿⼤深⼭中⾶⾏,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影像?科技素養告訴我們這些地圖影像是忠於現實的,是透過環繞地球軌道的⼈造衛星所拍攝,顯然這樣的彩虹⾶機是無意識中⽣產的影像。因為⾶機本⾝的速度,造成了攝影上的偏移,進⽽產⽣了彩虹的軌跡。不禁得以思考,這份無意識是源⾃於⼈的無意識,亦或是科技的無意識?當代科技作為影像乃⾄於視覺⽣產的⼿段,是否形成了某種無以名狀的新美學?使我們得以藉新的視覺去理解技術乃⾄於其背後隱射的政治,反之亦然,以新的技術去觀察現實,從⽽探索視覺新的可能性? 如何與1980年代的⼈解釋什麼是像素化圖像、衛星影像、Google街景⾞與⽂字⽣成聊天機器⼈?如同⼿持攝影機開闢了動態影像創作的可能,當代科技讓我們透過更多⼿段,以虛擬技術去觀察現實。新美學(New Aesthetic)的概念源⾃藝術家、作家和電腦科學家詹姆斯·布萊多 (James Bridle) ⾃2011年開啟的計畫,在各研討會、書籍、